勤俭节约 节能低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让我们重温那些厉行勤俭的故事,传承这一美好德行。
01 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
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饮食可谓简单随意,一日两餐或三餐,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
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
毛泽东同志历来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1958年9月,他到安徽视察工作,见到当地领导,就“约法三章”:“第一,不要请我们吃饭;第二,我也不请你们吃饭;第三,按伙食标准用餐,不喝酒。这三条,希望大家能监督我们。”吃饭时,地方同志按照要求就上了一小盆小米粥,几个小馒头,一碟土豆烧肉,一碟韭菜炒鸡蛋,一碟炒青菜和一碟干炒辣椒,而且每盘菜的分量都不多。毛泽东吃得很香,吃完饭,他把茶水倒进碗里晃了晃,然后把碗里的几颗米粒连同茶叶一起吃进嘴里。他高兴地说:“吃得很够嘛,很舒服嘛!”又说:“哪天全国农民都能吃上我们这样的饭菜,那就不错了。”
周恩来同志堪称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从不舍得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一定捡起来吃掉。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粮了!”他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1959年6月,麦收季节,周恩来到石家庄视察。在槐底村的麦田里,他发现还有丢掉的麦穗,就蹲在地上捡了起来。当地干部很难为情地说:“总理,这是捡过一遍的。”周恩来说:“捡过的没捡干净还要捡嘛!丢了麦子太可惜,要发动群众再捡,一定要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当地干部深受感动,表示一定要再捡,做到丰产丰收。
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穷、走向富裕。
0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崇俭戒奢、勤俭节约之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就倡导勤俭节约。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提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荀子·天论》讲“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在古代,勤俭节约常与社稷兴衰相联系。据《二十四史·晋书》,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的傅玄看到时俗非常奢侈,便上书朝廷说,粮食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节约,必然会出现断粮缺绢的时候。傅玄还表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到了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唐代,勤俭节约的观念依然受到提倡。李绅从“四海无闲田”的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将“盘中餐”的粒粒粮食与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凝成了“粒粒皆辛苦”的名句,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教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当朝者应勤俭爱民。诗人纵贯历史长河,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
03 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朱德的“三必须”和“三节俭”
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在江西瑞金时,曾经被编在中央军委机要科党小组过组织生活。他怕党小组长顾虑他是首长,把他当成“特殊党员”,便与党小组长“约法三章”:一是党小组过组织生活必须通知他,二是党小组给每个党员分配任务时必须有他,三是党小组长必须定期听他汇报思想情况。
朱德长期担任革命军队的总司令,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三节俭”,即“生活节俭,从不特殊;穿衣节俭,一套军装可穿数年;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及家人节俭,不得搞任何特殊”。人们都称他为军中节俭表帅。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听说朱总司令来西安,派了好几个同志去车站帮他搬行李,朱德笑着说:“不用了,你们看,都在这里。”只见他的警卫员手里拿着一床军毯,肩上挂着一个包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晚上,朱德住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同志们看见那个小包袱里只有一套军衣和两套内衣,还有一双新布鞋。
04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领导带头勤俭节约,就要像毛主席一样做一位爱民亲民的平民化领导。这并非叫大家都去一件衣服穿上十年,关键是要树立这种身先士卒的节俭意识。处处当标杆做样子,事事讲节约抓节约。只有领导做好了,才能带动整个集体,推动整个社会大兴勤俭节俭之风。每个人素质提高一小步,民族素质将提高一大步。正如解放军政协委员杨惠川所说,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小米饭、穿粗布、住土窑洞,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事实证明,就是靠这种“魔力”,社会发展了、国家强盛了。今天,勤俭节约并没过时,明天也不会过时,依然需要领导有这种吃小米饭、穿粗布、住窑洞的勤俭治国、治集体的精神和品格,从自身起来,从现在做起,让“兴国之光”恒照中华大地,让“东方魔力”再创新的奇迹。
近年,全球气候变幻无常、温室效应明显、耕地沙化蔓延、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从自身做起,树立节俭意识。“勤可补拙,俭以养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将“勤俭”作为我们人生发展的奠基石,与锤炼高尚的个人品德和追求高品质的幸福人生统一起来。
二、从当下做起,传播节俭文化。争当勤俭节约的行动表率,带动家人、亲戚、朋友在工作、生活中共同参与勤俭行动。及时制止各种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化,形成“人人爱勤俭,事事求节能”的氛围,让“俭约生活”成为社会新时尚。
三、从小事做起,践行低碳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规划在衣、食、用、行方面的资金用度,自觉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自觉购买节能电器;不在衣物添置上过度消费,根据工作、生活的环境需求合理添置衣物;合理调节饮食,不要一次性购买很多果蔬、肉食;购买家庭用车时,有条件的可购置能使用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
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今天,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戒奢以俭的道理并未过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